隋朝末年配资第一门户,国家陷入混乱,朝廷腐败,百姓疾苦,四处起义声势浩大。李密和李渊便是其中两个知名的起义领袖。李密出身贵族,原本有着优渥的背景,后来却一度掌控了瓦岗寨,吸引了许多英雄豪杰的加入,如秦叔宝、程咬金、单雄信、徐世勣等人,个个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将。
按理说,拥有如此多的优秀将士,李密理应能一路高歌猛进,岂料最终却以失败告终,甚至一夜之间陷入困境,手下的大将纷纷倒戈,他也因此失去了民心,最后惨败,令人不禁深思:李密究竟做了什么,才导致了如此结局?
李密的失败,究其原因,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的性格和决策。今天,我们便来揭开李密死于何因,他背后的种种荒唐事。
展开剩余82%李密的崛起起初,与许多英雄人物一样,抱着拯救苍生的雄心壮志。李密的祖父封为邢国公,父亲更是隋朝的上柱国,足见李密的家世显赫。然而,贵族出身并未让李密行为肆意,反而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,特别是在兵法方面,他从小便展现了过人的天赋,兵书过目不忘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他的心思逐渐变得缜密,且具文武双全的气质,也早已在心中埋下了匡扶天下的理想。
隋朝大业年间,凭借父荫,李密获得了宫中侍卫的职位,并引起了隋炀帝的注意。隋炀帝见他非同一般,便让他离开宫中。不久,李密与宿国公之子杨玄渐渐亲近起来,杨玄有意起兵时,向李密求教策略,然而李密的计策被杨玄认为不切实际,未能采纳,但李密仍然为杨玄出谋划策,提供了不少实质性的建议。后来,杨玄败给隋朝大军,李密被捕,但凭借智慧成功逃脱。此时,天下大乱,李密决定继续起义,最终来到瓦岗寨,并拉拢翟让一同抗击隋朝,誓要如项羽、刘邦一般,创造一番事业。
翟让逐渐意识到李密的能力,便将他留下任用。在李密的指引下,瓦岗寨势力不断壮大。特别是在与张须陀的战斗中,李密发现张须陀的弱点,提出反击策略,最终瓦岗寨在李密的带领下获得了胜利。李密不仅拥有杰出的指挥能力,也擅长收买人心,分发金银珠宝,因此瓦岗寨士气高涨,得到了大量百姓和英雄的支持。
经过洛仓之战后,李密的名声大振,他率兵打开粮仓,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。短短十天内,瓦岗寨成功征兵二十余万,而李密功不可没。在这一阶段,李密既关心百姓,又得到了手下将士的拥戴,翟让也主动将领导权让给了他。
此时的瓦岗寨,实力如日中天,李密也渐渐被李渊看中,受到邀请。然而,李密本有着强大的优势,却在拥有一切的情况下最终走向了失败。那么,李密究竟为何在如此强大的局面下选择失败?
首先,李密的自傲成了他的致命伤。在攻下洛仓后,瓦岗寨的力量进一步壮大,李密心生骄傲,便将目标放在了洛阳,但此时洛阳由隋军镇守,李密的决定显得过于急功近利。尽管周围的人劝阻,但李密依然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。他认为,如果不拿下洛阳,手下山东人将心灰意冷,这将影响整个大局。因此,他决定发动洛阳之战,却不料遭遇失败,瓦岗寨在与王世充的对战中大败,李密自己也被箭射中,险些丧命。
更糟糕的是,李密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决策——他决定处死翟让。翟让是瓦岗寨的创始人,深得众将士的爱戴与支持,但李密却因为翟让手下有人劝他篡权,产生了除掉翟让的想法。当时,王世充进攻瓦岗,李密和单雄信营救了翟让,救他于危难之中,翟让表示感激,并请李密一同入帐饮宴。李密借机送给翟让一把弓箭,酒过三巡,翟让放松了警惕,李密便悄悄发动攻击,将翟让斩首。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瓦岗寨的命运。
翟让的死让瓦岗寨内部分裂,许多将领对李密失去了信任。尤其是徐世勣,原本为李密效力,但在李密杀害翟让后,他对李密产生了深深的不满,甚至差点被李密亲手杀害。这一变故让整个瓦岗寨陷入了不信任的泥潭,士兵们纷纷产生了恐慌和怀疑。
随着瓦岗寨内部矛盾不断加剧,李密虽然依旧掌握了军权,但军队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。虽然李密在后来与李渊的合作中曾一度风光无限,但他自己已经无法回到当初那种善待百姓与手下的状态,错失了许多人心。
李密最终的结局并没有太大的意外。他的失误不仅体现在对内的管理,也在与李渊的合作中暴露出来。虽然李渊起初对李密重用,但李密的心态已发生转变,开始对李渊心生不满,最终在黎阳叛变,企图联合旧部反叛李渊。结果,他带兵前往旧将领处时,被李渊的副将埋伏杀害。
李密的失败,源于他一系列决策上的错误。最初的良好开局与百姓的支持没有带给他长久的成功,相反,他的自负和不善待手下的做法让自己一步步走向了失败。他不仅失去了民心,也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判断,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