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1月8日,一个令亿万中国人民心碎的日子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和外交家,用他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。他没有留下任何私人财产,没有亲生子女股票配资官网开户,甚至临终前嘱咐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。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,到生命最后一刻,周总理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,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即便在癌症晚期与病魔抗争的艰难时刻,他依然坚持工作,在病榻上处理国家大事,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,心里牵挂的仍然是他人。
1975年12月,周总理的病情已经极度严重。由于膀胱癌的折磨,他完全无法自主进食,只能依靠医护人员通过输液维持生命。当时他的病房里布满了各种医疗设备——输液的、导尿的、排液的,最多时身上同时插着十几根管子。剧烈的疼痛让他不得不频繁注射止痛针,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半昏迷状态。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周总理仍然坚持处理国家事务。当时中央有严格规定:为了确保总理休息,只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才能汇报重要工作。但有一天,周总理突然用微弱的声音反复念叨着一个名字:罗青长。
展开剩余70%罗青长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,按级别并不符合探视规定。但当医护人员将这一情况上报后,中央了解到这是周总理的特别要求,经过多方协调,最终同意罗青长进入病房。当罗青长匆匆赶到医院时,周总理正陷入昏迷。在等待了二十多分钟后,总理终于苏醒过来。虽然已经虚弱到无法握手,但他还是用尽最后的力气,断断续续地说出了台湾、张学良、张镇等字眼,随后再次陷入昏迷。这一幕成为罗青长晚年最难忘的记忆,每每提及都让他热泪盈眶。
周总理为何在生命最后时刻还牵挂着张学良和张镇?这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起。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,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,而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。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东北沦陷后,逐渐认识到联合抗日的重要性。1936年4月,他与周恩来在延安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晤。两人一见如故,促膝长谈。周恩来后来回忆说,张学良是个爽快人,对抗日救国充满热情。这次会面促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,为国共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。而张学良为此付出了被软禁半个多世纪的代价,这种舍身为国的精神让周恩来深受感动。
另一位被周总理惦记的张镇将军,与周恩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黄埔军校时期。1924年,来自湖南的张镇考入黄埔一期,当时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。张镇因表现优异留校工作,与周恩来共事期间建立了深厚情谊。虽然政治立场不同,但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,时任国民党宪兵司令的张镇恪尽职守,亲自部署安保工作,确保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成员的安全。特别是在发生针对中共代表的暗杀事件后,张镇更是加强警戒,亲自护送毛泽东往返各处,为谈判的安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周总理临终前对这两位张姓朋友的牵挂,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不忘故人的品格。即使是在生命最后时刻,他心中装着的依然是国家的统一大业和革命情谊。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,正是周恩来总理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用自己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